在进一步完善整理各项教学资料,汇总各类调研材料,全面迎接审核性评估的过程中,我院口腔基础教研室承担的《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的实验教改效果明显,故简单总结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是衔接前期医学基础教育和后期口腔临床专业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依照培养方案,这又是第一门面向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生开始的专业课程,开课对象是一群毫无任何口腔专业基础的学生。由于课程内容全部涉及镜下景象,故课后复习难度较大。不仅如此,现阶段我国各类医疗机构中,有病理科室的,仅限于一些综合性的大医院,而在这其中具备口腔病理医生的更是凤毛麟角。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从业道路上多一份保障,让他们能够在口腔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我院口腔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多年的大胆尝试和摸索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1.以组织器官为中心开展知识整合。知识的整合便于学生知识系统化,掌握正常结构,明晰组织结构异常的表现。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汇总病例资料。整理编撰相关临床病历资料,将涉及同一组织器官的疾病归为一类,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将资料面向学生公布。学生课后按照既定的讨论分组,准备汇报内容,开展病例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基础教学到后期口腔专业课程的有效过度。
3.“基础扎实,能力过硬”。为了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将阅片能力考查引入期末考试的笔试环节。通过多媒体幻灯篇自动播放10组的病理图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判断。在考察学生图像辨认能力的同时,还潜移默化的养成学生果断做出结论的临床思维习惯。
4.人性化理念贯穿教学始终。爱与信任给予学生无限的动力,人性化的教学理念贯穿至学生学习的始终。实验课程作业的提交,我们倡导“自愿模式”。所谓“自愿模式”,即我们统一要求必须要提交的几项作业,每次提交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点评后有学生个人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再次提交……如此反复,学生根据自愿,主动向理想的目标靠近,既无压力还多了动力。